【準備前的問題】
1.國考想要「考高」還是想要「考過」?
2.準備的時間?(1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
3.要不要花錢?
4.國考題要印幾年?
以下是我的回答:
1.我要「考過」而已。
2.我想要自由一點,所以就準備100天左右。中間還經過專題報告這種要自主放假的時候。
3.除了印考古題以外,我一毛錢都不花。不買營養師精華、不補習、不買國考參考用書。因為我沒錢,而且才100天看不完。
4.我是印了10年國考題,一年考兩次,所以相當於我印了20份國考題,但是我有點後悔,因為我沒看完,膳療我有寫完10年考題,但是離現在越遠的年份,出題方向越不一樣,像是以前很愛考唐氏症,但是現在完全沒有出現過。
實際操作後覺得大概印5年(10份)+1份最新就行了,所以像我是考1072,那只要印102-106年的國考題,以及一份1071的國考題。
為什麼這樣標,和我的準備方法有關。
【各科準備狀況】
1.生理:
主要念的三章節:消化、內分泌、腎臟。
較次要的二章節:循環、肌肉。
免疫每次只會考1題選擇題,我建議去看一部漫畫《工作細胞》,看完以後就能拿到這1題,看漫畫準備國考就是爽。
因為我不喜歡上課講義的消化和腎臟章節的編排,所以倒數60天時去市立圖書館借了一本國考用書(中文版),然後不得不說一件事,這些出國考題的老師根本是把課本內標粗黑體字的地方拿出來考而已。不過也是因為我比較喜歡生理學,所以有耐心看國考用書XD
以下是消化章節的筆記:
當時寫筆記寫到厭世,結果偷懶不寫脂質的吸收,結果今年國考就考了,人生啊。
2.生化:
我偏重在醣類代謝。醣解、TCA cycle、電子傳遞鏈、PPP、肝醣的儲存和分解。所有的原理和機制都要搞懂。
醣解和TCA必須熟到每一步在做什麼都清楚,像是水解、脫碳等等。
還有各種cycle要搞懂,像是Cori cycle、glucose-alanine cycle、葉酸循環,要憑空畫得出來。
因為我有修分子生物學,所以分生的地方也念一念。
念營養化學講義。
因為生化和營養學較有關,所以可以搭配一起念。
3.營養:
營養學講義。
可以搭配念生命期營養。
4.膳療:
膳療講義和膳療實驗課本。
5.團膳:
團膳講義。
食物學原理與實驗。(約略念過就好)
營養學實驗。(約略念過就好)
琬淳老師的複習講義。
6.公衛:
淑惠老師在課堂上給的所有講義,字字珠璣,背起來。
念膳療的體位評估、生化評估、臨床評估等章節。
念生命期營養。
營養學實驗課本後面有DRIs的表格,看一看吧。
因為當初淑惠老師有幫我們整理95-107年的國考題,但不是年份編排,而這是依據不同類型編排,例如:流行病學概論、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等等。在寫題目時,可以因為題數而知道考試重點最愛考哪些類型的題目。
我還是有印公衛的歷屆國考題,因為當同類型的題目寫到後來,一定會變熟,但是常是混著考時又是不同感受。
寫完「分類」的國考題後,之後在寫「年分」的國考題,就可以比較知道自己是哪個方面比較不熟。
7.食安:
念食品衛生安全的講義。
念學姊的複習講義。
時事。
→感嘆學姊讚嘆學姊。
每一科分開來看的話,我的準備方式都是:
(1)大約念一遍(2)國考選擇題(3)認真念一遍(4)國考題選擇+手寫(5)複習
乍看之下不難,但我實際操作的感覺是,所有的東西都會在腦袋打架,背這個忘那個。
不過因為我的需求是考過就好,因此給自己一個目標,就是選擇題錯的題數要<15題,我最後每科都有達標,最少的錯5題,最多的錯13題。選擇題如果錯太多,就必須要用手寫題的分數來彌補,但是手寫題反而是一個更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先掌握好選擇題。
【進行的模式】
1.第一天科目念一遍內容。
→因為是第一次念,不需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因為這時候記住的東西到考前應該就忘了,所以這比較像是「知道自己要念的東西有啥」的大綱略覽,不過念過的東西全部要能「理解」,所以我只有念生理生化、營養學、膳療。
2.第一天科目的國考題(選擇題部分)。
→因為沒有買任何東西,所以國考題是我唯一能知道出題方向的書,我先把5年的答案都抄上去,然後一題一題看。如果想測試實力的話,這時候也可以用測驗的方式進行,效果會比較好,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盲點。但因為我懶,所以我是抄答案。
這時候會分成三種情況。一種是我會、爽喔的「拿分題」,一種是我大概好像似乎哪裡看過的「模糊題」,一種是這尛我學過嗎的「巫術題」。
接下來就是開始找答案時間,基本上先把「模糊題」搞懂,因為已經看過一遍了,所以大概可以知道模糊題的正解在哪兒,拿出來念一遍、背下來。
可以自由的進行,例如先今天念個3回的膳療國考題,把不會的地方一一拿出來念,會是很常考的東西做一份整理。
例如:膳療的糖尿病章節。
3.第二天科目念一遍內容+第一天科目的複習。
→終於開始念第二天的內容了。因為是純粹的背科,這時候就背,給我背。
如果背到很厭世了,就看第一天的內容XD
4. 第二天科目的國考題(選擇題+手寫)。
→第二天科目應該是第一次寫,念的方式參照上方。但是現在加入了手寫,我一開始也打算認真把手寫寫完,網路上有各個補習班的詳解,參考以後再彙整成自己的答案。結果我好傻好天真,寫到第三天手就痛到爆,所以操作模式變成直接看網路詳解,如果遇到常考的手寫題就再把它整理好寫下來。
補習班都有3年內的手寫詳解,超過3年的就靠自己寫寫看。
志聖補習班:https://www.easywin.com.tw/AD/107/0218/index.html
高點建國醫護網:直接搜尋打手寫題的題目,就會出現。
5. 第一天科目的國考題(選擇題+手寫)
→因為時間間隔較長,這時候經過長期摧殘,應該已經忘了第一次寫的記憶了,就算記得應該也只記得少部分。這時候再寫一次,有些巫術題應該會變成模糊題或是拿手題了,搞懂、理解、背起來。
重申一遍,選擇題要錯15題以內啊!
6.第二天的科目再念一遍
→寫完題目以後,應該會比較清楚出題方向,再念一遍的時候會比較有FU。
7.寫最新的國考題,作為正式考試錯的題數依據。
→我在倒數20天時把最新的一份國考題拿出來寫,因為我覺得這時候應該會是最接近國考成績的程度。因為之前的各科都是各自進行,所以會變成長時間念一科,沒有六科同時一起霸凌大腦的感覺,所以這一次可以好好體會。
寫完以後弄懂每一題,時間不多啦!
如果想要多一點被霸凌的練習感,因為一開始只有念5年的國考題,這時候可以往前印,例如把101年的國考題拿出來練習。
(但我沒有,因為剩下20天不想打擊信心了)
題外話,我記得這時候我不小心1071的食安錯19題,當時只覺得食安要不及格了。
8.考前複習。
→7天內把所有手頭上的資料再看一遍。
9.上戰場啦!
→大家從小考試考到大,這就不用我縮了吧。
→不會寫也要寫,想到有關連的都寫上去,想想我公衛有一題手寫完全不會寫(15分),但我掰了一整面,結果才拿2分,2分也是分數啊!
→我寫題目的順序是:
(1)先看手寫題,寫下靈感,順便釐清下筆的脈絡。
(2)寫選擇題,,不會寫的先依直覺寫,連直覺都沒有的先空著。
(3)寫選擇的時候會有一些手寫題的靈感,補充上去。
(4)動手開始寫手寫。
(5)選擇題檢查+猜題+畫卡。
【心情】
每天不用念超過4小時,因為念太久我也記不住(廢物發言)。如果現實生活太忙的話,像是要報論文,就果斷地給自己放假吧,但像是世足開踢、溫布頓開打、喜歡的作者出新書,告訴自己再怎麼樣還是要念書一小時啊。
倒數一星期時,每天念12小時。
重申一次,考高包含會考過,但伴隨的是較長的念書時間,這裡指的是念書時間是指念書時數而非天數。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太有壓力,所以想要放輕鬆一點。
我記得那時候比較早開始準備,所以同學覺得我很認真,但在那之後我就持續保持那樣的念書強度而已,而且學期間還因為會遇到同學,定期被問念書進度,所以比較認真。結果六月畢業後,剛好遇到世足開踢和溫布頓網球的直播,我自己評估了念書進度,覺得念的完,所以就追直播了。
考完以後,有段時間我也思考過如果沒考過怎麼辦,沒有過就再念一次啊,就加強念書強度,這樣想想就比較安心了。
不過幸好有上啦,最後平均64.58分XD
祝準備國考的大家上榜OWO